表述改变,但“大体相当”格局未动摇新《职业教育法》将于5月1日正式实施,其最受关注的改动,是取消“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”,改为“因地制宜、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”。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梁彦亦撰文强调,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极大,“职普比”不宜一刀切,在招生上也不必拘泥于应届初中毕业生“职普比”相当。
新修订的《职业教育法》一经公布,便出现“取消普职分流”的舆论。中考后招入普通高中、职业高中学生比例“大体相当”的分流政策曾延续多年。新法取消“分流”的说法后,所有学生都能上普高吗?
表述改变,但“大体相当”格局未动摇
新《职业教育法》将于5月1日正式实施,其最受关注的改动,是取消“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”,改为“因地制宜、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”。从“分流”到“协调”,两字之差,强制意味已经减弱。
另一方面,从各地2022年已出台的中招文件看来,普职比“大体相当”的格局并未大幅逆转。除北京继续维持约7:3的普职比规划外,江苏、浙江等地通常在5.5:4.5到6:4之间。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,2020年,普职招生比约为5.8:4.2,普职在校生比约为6:4。
今年2月23日,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新闻发布会上亦曾强调,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肩负着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任,“坚持普职分流是非常必要的”。
不再“强制”,但制度设计保障“相当”
2018年—2020年期间,各地因普职分流引发风波不断,加剧公众对“强制分流”的焦虑。2018年7月,北京市西城区近千名家长抗议区政府缩减普高名额。2020年9月,湖南怀化清退近800名高一新生,强行分流至其他中职学校,遭广泛争议。
从业界呼声与新法表述修订看来,各地普职比将不再有自上而下的“强制”压力。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梁彦亦撰文强调,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极大,“职普比”不宜一刀切,在招生上也不必拘泥于应届初中毕业生“职普比”相当。
但同时,通过系列制度设计,各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“自然分流”仍将持续。
如禁止初三复读:2020年起,陕西宝鸡、四川广安等多地均发文,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禁招收初三复读生。
严格学籍管理:2020年后,江苏、湖南、浙江多地反映学籍管理收紧,民办学校再难通过“向上级打报告”等方式解决学籍问题,录取“普高线”以下的学生。
严控高中招生:2021年起,教育部发文命令规范普高招生行为,包括民办高中在内,所有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招生范围、招生计划、招生时间、招生方式统一招生,进一步清除分流的“灰色空间”。
职教高考后,中职“升学”吸引力继续上升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社会观念对“职业教育”偏见仍存,中职“升学”上吸引力正逐步上升。业内多名专家已预测,打通学历通道后,“职普比”未来更有不降反升的潜力。
核心在于“职教高考”的发展。2021年10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“到2025年,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%”。在改革力度最大的山东,2022年“职教高考”本科招生人数已增加到7万人左右。
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抽样调查,全国中职毕业生约65%升入高职,约10%升入本科。北大教育财政所副研究员田志磊撰文预估,随着系列职教发展目标落地,2025年后全国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入本科院校的比例大概率会在15%—20%之间,改革力度大的省份甚至会超过30%。考虑到全国专升本的比例也已达到20%,进入高职的学生仍有机会在三年后升入本科。
中职将从“以就业为导向”转为“就业与升学并重”——对部分学生而言,“读中职”可能是比“读普高”更有希望“上本科”的方式。